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7/4 浏览次数:
“总算不痛了,我轻松了好多,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日前,刚出院的患者张爷爷(化名)将一面绣着“家一样的温暖,亲人般的呵护”字样的锦旗送到了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疼痛科医护团队的手里。
患者为医护团队送上锦旗
张爷爷今年已经82岁了。两个月前,他不幸遭遇车祸,导致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尽管经历了手术,剧烈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麻木感却如影随形,甚至剥夺了他独立行走的能力。“痛起来就像被电打了一样,整晚睡不着觉,连翻身都不行。”回忆那段被疼痛折磨的日子,张爷爷至今心有余悸。
入住我院疼痛科后,医护技团队迅速启动“疼痛MDT模式”,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针对性MRI影像学检查及标准化疼痛量表评估,明确核心问题为“车祸创伤后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对患者进行了阶梯式治疗。
“第一阶段,我们采取了快速控炎镇痛的治疗策略,迅速缓解局部炎症和剧烈疼痛。”疼痛科主任陆兵介绍,之后,科室又相继采用“医用臭氧自体血疗法”促进患者受损神经的修复与功能恢复,并通过量身定制运动疗法,逐步改善其腰椎活动度及下肢肌力,直至恢复行走能力。
“传统的疼痛治疗可能过度依赖口服药物,而我们的目标是‘精准打击’疼痛根源。”陆兵表示,此次为患者实施的“神经阻滞治疗”,利用影像引导技术,仅通过针尖大小的创口,就将药物精准送达病变神经周围,有效阻断异常疼痛信号传导,从源头上缓解了他的慢性疼痛。
疼痛转移疗法
住院期间,张爷爷身体的剧痛常与心灵的疲惫交织,老人精神状态非常不好,疼痛科“解痛工作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作室的护理人员打破传统医疗的边界,以“人文关怀”为核心,通过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疼痛认知教育,营造舒适住院环境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为老人提供了身、心、灵一体化的温暖照护,用温情的陪伴帮助患者降低疼痛敏感度。
经过近两个月的综合治疗,患者疼痛评分从入院时的8分(重度疼痛,难以忍受)成功降至2分(轻度疼痛,基本不影响生活),并摆脱了轮椅的束缚,能够依靠自己的双腿独立行走。“又能带孙子出去散步了,真的太好了!”张爷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