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科室导航 > 本部 > 外科系统 > 肝胆外科 > 科室动态

科普:一文读懂肝癌的防治

发布人:郑琪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9/14 浏览次数: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中国2020年原发性肝癌发病新增41万例,约占全球新患病人数的一半。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约为5:1。早期筛查、早期预防、早期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肝癌细胞十分“狡猾”,早期身体往往没有什么明显不适,常常被大多数人忽略。肝癌进入中晚期后,才会出现肝区疼痛、皮肤发黄、发热、乏力、消瘦等症状。由于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一旦诊断为肝癌,往往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


1.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

2.长期大量酗酒;

3.非酒精性脂肪肝;

4.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食物;

5.肝硬化患者;

6.肝癌家族史。



 

 

肝癌虽然可怕,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预防:

 


1.接种乙肝疫苗;

2.乙肝、丙肝患者及其他慢性肝病人群专科规范化治疗;

3.防止致癌因素暴露,譬如避免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食物;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避免酗酒;

5.定期进行肝癌早期筛查。

 



 

1.血清学标志物

常见的肝癌血清学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等。约30%的肝癌病人AFP水平正常,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和异常凝血酶原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2.腹部超声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但对小于3CM的早期肝癌检出率不够理想。

3.腹部增强CT或核磁共振

4.肝癌早筛液体活检

游离循环肿瘤基因(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甲基化/5-羟甲基化、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外泌体等基于“液体活检”的新型分子标志物,是对传统肝癌筛查的有效补充。

5.cfDNA全基因组测序肝癌早筛技术,可以从基因层面预警肝癌风险人群的发病风险。 

 


 


肝癌早期发现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中国人群40岁以后肝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建议40岁~75岁进行肝癌风险评估和筛查,75岁以后不再推荐筛查。我们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评估肝癌的发病风险,通过肝癌预测模型将人们分为肝癌低危人群、中危人群、极高危人群,不同风险人群采取的筛查方式和间隔时间不同。2021年《中国肝癌早筛策略专家共识》推荐筛查项目及时间:低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次彩超+AFP(血清甲胎蛋白)检查;中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1次彩超+AFP检查,或每半年1次磁共振加强筛查,或每6-12月1次cfDNA全基因组测序等。极高危人群:推荐每3个月1次彩超+AFP检查,6个月1次磁共振加强筛查。除了上述筛查方法,有条件也可以增加基于“液体活检”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及基因测序等进行肝癌的早期预防筛查。

 

 

 


 

目前,医学界对肝癌的治疗已经逐渐形成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多学科参与、多种治疗方法共存,综合应用多种有效诊疗技术,可大大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消融治疗、TACE、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分期的肝癌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疗效最大化

 

作者冯华国